“夺门”后的朱祁镇(孔乙己版)
约 505 字大约 2 分钟
咸宁坊的酒肆,总是热闹。午后挑担的、抬轿的、说书的,常常来歇脚。门口的桌子上,坐着一个穿旧龙袍的人,面色发黄,神情恍惚。人都叫他——英宗乙己。
英宗乙己的身量不高,说话总爱带“朕”字。孩子们见了他,便嘻嘻哈哈跑去喊:“英宗乙己,你那瓦剌朋友来接你了吗?”他便涨红脸,辩解道:“瓦剌……那是朕的旧臣……朕亲征乃是英勇!”
他嘴里总念叨“亲征”“俘虏”“复辟”,久了,连酒肆掌柜都能背出来半句。
英宗乙己原是天子,也曾坐过皇位。后来他听信言官,御驾亲征,结果被俘塞外。人们都说他去“留学”了,回来时倒也学会了些草原礼数。只是回京那天,百姓在街上笑,说他像个走丢的和尚。
他倒不恼,照常进酒肆,买二两黄酒,嘬一口,摇头叹气。
有人问:“英宗乙己,你被俘时怕不怕?” 他咧咧嘴,露出几颗残牙,说:“怕?朕在瓦剌吃得比宫里好。只是那十万将士,可惜了,没有一个回来。” “那你复辟后,又杀了多少人?” “那是……朝规。”他的眼神飘远,好像在找什么,也许是那丢失的玉玺。
傍晚,他总要站起来,拱手对天小声说:“朕的江山,还在。” 掌柜摇头,说这人可怜。
酒肆的人知道,他没钱。有时写几个“御笔亲批”的字条,拿去抵酒钱。掌柜起初不收,后来见他认真得很,也就留下几张贴在墙上。
冬天,他忽然不来了。有人说他进了宫门找新皇,有人说他又往北走,看瓦剌天。
后来没人再提他。酒肆的墙上,还贴着那张发黄的纸,上头歪歪斜斜写着:
“朕,曾经回来过!”